标题">
12月15日上午,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海南省委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指导,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大讲坛2024年第17讲(总第552讲)在省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开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作题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与路径》的专题报告。
海南省社科联二级巡视员詹少斌主持报告会。来自省直和海口市有关单位党员干部代表、高校师生代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300余人到现场参加学习,约3.3万人次通过网络直播观看。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有机耦合而成的整体
2个半小时的报告会,魏后凯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及其实施进展;锚定强国建设目标统筹做好“三农”工作;坚持底线思维,扎实做好固底板和补短板任务;全面激发内生活力,走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行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加强村庄规划布局的科学引导,谨防投资浪费等7个方面,深度解析乡村振兴。
魏后凯指出,乡村振兴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制约。要将乡村振兴推向新高度,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从多维度共同发力。积极培育并推动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发展共同体,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活力的有效途径。而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需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元化资金投入、农民持续增收、基础设施管护和乡村治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各个领域,构建制度化、规范化、可持续的长效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乡村振兴不仅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全面振兴,更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大战略。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国家明确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和制度保障。到2035年,乡村振兴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而到2050年,乡村将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魏后凯表示。
在详细阐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概念时,魏后凯提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并非农业现代化的简单延伸,也不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耦合而成的整体。它既包括“物”的现代化,如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装备农业农村,也包括“人”的现代化,即农民的现代化。此外,还涵盖公共服务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等多个方面。魏后凯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交融。
要把加快农民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来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旨在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魏后凯表示,这不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他进一步指出,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农业农村现代化还代表着农耕文明的兴盛和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同时,从“三农”角度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城乡融合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相互交融的综合体。
“尽管近年来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短板,特别是在农民收入、农业生产率、农村公共服务、农民文化素质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等方面。”在谈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时,魏后凯指出。
魏后凯强调,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注重“三化一融”的整体性、协同性和政策取向一致性。所谓“三化一融”,即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他提出,要实现城乡融合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协调发展,需要将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魏后凯指出,要以实现农业强为目标,扎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竞争力,使农业成为现代化的大产业。在农村现代化方面,则以实现农村美为目标,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住房革命,提高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在农民现代化方面,则以实现农民富为目标,聚焦农民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农民的主体性,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素养和内生动力,促进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则要以县域为切入点,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均衡配置,促进城乡各项体制全面并轨,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共荣。
魏后凯特别提到,农民现代化是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最突出短板,要把加快农民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广义上理解加快农村居民尤其是农业从业人口的现代化,使他们能够就地在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同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其真正全面融入城市,共享现代化成果。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力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
除了农业农村现代化,魏后凯还围绕锚定强国建设目标统筹做好“三农”工作进行深入阐述。他指出,“三农”工作的一体三面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之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农业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他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保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也是建成农业强国的基础和前提。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推进路径上,魏后凯提出时间维度、产业维度和空间维度三个方面的策略。从时间维度看,中国有可能在2045年左右实现农业强国目标。未来五年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50年则全面建成综合型的现代化农业强国。从产业维度看,需要分产业有序推进,针对农林牧渔等不同行业明确其标准、目标、任务和路径,实行差别化的推进策略。从空间维度看,则要分区域差别推进,明确各地区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支持有条件的省、市开展强省强市建设。
魏后凯还强调全面激发内生活力、走内生型乡村振兴之路的重要性。他指出,农民增收越来越依赖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因此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全力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内生活力源自系统自身的内生动力、发展能力和势头,是内生动力、内生发展能力和发展势头的有机整体。他强调,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不仅需要激活内生动力,更需要培育和增强其内生发展能力,并保持向好的发展态势。
需要实行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方面,魏后凯提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和一体化的思路。他认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激发乡村振兴内生活力的核心。这要求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的多维延伸。同时,还需要构建多元共享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打造多形式的发展共同体,以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魏后凯强调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的多维延伸。同时,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多元共享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是魏后凯报告的重点内容之一。他指出,未来乡村产业发展将呈现多样化、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和数字化的趋势。因此,需要充分挖掘农业农村的多维功能,明确乡村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实行三链协同、全面融合、创新引领,多层次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多形式的产业共同体,让广大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发挥专业化和规模效益,打造各具特色、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现代优势产业群;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完善乡村产业支撑体系。
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方面,魏后凯提供多途径的解决方案。他指出,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仍处于高位,且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因此,需要实行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例如,多途径增加工资性收入,提高来自农业农村的工资性收入比重;促进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鼓励和支持农村创新创业;拓宽财产性增收渠道,深化农村改革,打通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财富的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进一步优化村庄和公共设施布局,避免投资浪费
魏后凯强调加强村庄规划布局的科学引导、谨防投资浪费的重要性。他指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的放慢,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需要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优化村庄和公共设施布局等,以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魏后凯建议,应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分区分层分类施策。对于集聚提升型和城郊融合型村庄,应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于特色保护型村庄,应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对于搬迁撤并型村庄,则应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或中心村集中。同时,还应建立市场化的自愿退出机制,推动联村发展,提高乡村资源利用效率。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通过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协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长期目标。”魏后凯表示。
报告会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报告全面深入地分析乡村振兴的目标、路径和关键举措,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激发内生活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的重要性,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将以此次报告会为契机,进一步加深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和认识,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贡献自己的力量。
各省市区社科联
各省市区社院
海南高校、研究院所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海南省社会科学院 版权所有 琼ICP备05002632号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红城湖路100号省机关红城湖办公区18号办公楼,邮编:571199,电话:0898-65316887